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,我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,累计已超过120万,而仅在2007年一年,出国的留学生就超过了15万。然而,学成归国的人却寥寥无几,留学已成为时代的潮流。正是在这股潮流中,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师饶毅教授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决定——他放弃了已经获得的美国国籍,毅然选择回国。
有人质疑他是为了沽名钓誉,也有不少人称他是深具家国情怀的爱国者。饶毅的回国一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,众说纷纭。然而,无论外界如何看待,他的回归无疑对中国神经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不久后,饶毅更是因其直言不讳的学术观点引发了学界的轩然大波——他公开批评“几位老院士竟然在一个处长面前赔笑”,令整个学术界为之震动。这一番言论让人们不禁发问:饶毅为何会如此激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?他为何选择回国?又是在回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?
饶毅于1962年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,尽管家境并不富裕,但他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——走出家门,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。他是幸运的,16岁那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,饶毅终于有机会参加了第二次高考。对于他来说,这一年的高考不再像第一次那样茫然无措,他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充足的准备,成功考入了江西医学院(后与南昌大学合并)。
展开剩余83%进入江西医学院后,饶毅成为了家乡南城县的骄傲。作为当时江西最顶尖的医学院,这所学校在全国也有着相当的声誉。开学那天,整个南城县都为饶毅送行,鞭炮声不断,人们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走进校园,仿佛看见了一个希望的未来。然而,大学的生活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。由于我国各项事业处于起步阶段,科研环境仍然较为薄弱,饶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。比如,他在做一些实验时,发现国内很多资料和实验器材都无法满足需求,甚至与一些地位较高的教授讨论学术时,也并不总能得到应有的尊重。
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,饶毅逐渐意识到,若将自己局限在国内这片土地上,他的医学事业可能永远无法有太大的突破,更谈不上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。为了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,饶毅拼命学习,几乎没时间去娱乐,整个大学期间,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,甚至有时为了做实验而忘了吃饭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,饶毅最终在1983年成功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硕士学位,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。
来到上海,饶毅第一次体会到国内不同地区医学发展的差距。尽管同处国内,但上海的医学水平明显领先于江西,这让他既感到欣慰,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。上海的先进水平让他明白,如果国内的差距如此明显,那么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医学技术岂不更加遥不可及?这个问题在他心头挥之不去。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的学术氛围与技术水平,饶毅决定去国外深造,考取博士学位,并带回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。
几年的努力,饶毅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天赋,成功考取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博士学位。这个消息传回江西南城,震惊了许多人。在那个时代,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是极为少见的,这无疑为家乡增光添彩。许多人纷纷向饶毅祝贺,但也有不少人劝他:“出国发展好,在那里成就更大,回不回来都无所谓。”然而饶毅却坚定地表示:“我的家在这里,不回来我去哪儿?”在那个崇尚国外发达水平的年代,很多人无法理解饶毅的选择,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在做傻事。
饶毅很快便踏上了美国的土地,开始了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业。在美国,他见识到了国内没有的先进医疗设备,接触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外文资料,尤其是那里的科研环境令他大开眼界。比起国内的科研环境,美国无疑更适合学者们的成长与发展。饶毅不禁明白,正是这样的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前往,美国的学术氛围可以让研究人员充分发挥才能,然而,这也让他对自己是否能坚定归国产生了深深的思考。
在美国的几年,饶毅感受到了强烈的竞争压力。虽然在国内他已是顶尖人才,但到了美国,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占有优势,周围充满了比他更优秀的同行。为了不被落下,饶毅更加刻苦努力,几年的辛勤耕耘后,他终于顺利从加州大学毕业,成为世界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。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,但他选择留在美国,进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。此时,饶毅的学术生涯如日中天,甚至连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也未曾对他造成多大影响,因为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为他赢得了无数尊重和机会。
在美国的几年里,饶毅渐渐融入了当地的学术圈,轻松获得了绿卡,成为了美国公民。然而,尽管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科研资源,饶毅心中始终未曾忘记祖国。2007年,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——放弃美国国籍,带着多年积累的学术经验回到中国。他的回国不仅带回了大量先进的科研成果,也掀起了一波海归潮,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开始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回国意味着重新开始,重新适应新的科研环境,但饶毅并没有后悔。他回国的目标不仅是传授所学的先进知识,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,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。很快,饶毅凭借自己卓越的学术成就,成为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,担任讲席教授。在这里,他努力推动科研体制改革,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他所愿。
国内的科研环境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,资金匮乏、学术氛围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。饶毅对这种状况感到十分失望,曾亲眼目睹过十几位学术地位高的院士,在一名处长面前低头哈腰,拼命讨好,这一幕让他深受触动。饶毅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法理解,公开斥责这一“畸形”的学术氛围,毫不客气地指出科研人员不该屈从于这种“酒桌文化”。他的话掀起了轩然大波,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学术界的权威人物。
饶毅的言论和做法令他成为了学术界的“异类”,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。他认为,科学的进步不应该依赖于权力和关系,而是应该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真实的创新推动。在北大的演讲中,饶毅毫不客气地揭示了中国科研环境的种种问题,获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。他的勇气和直言不讳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支持者,但也因此成了许多人眼中的“异类”。
2011年,饶毅提出了申请评选院士,但最终未能成功。当时,饶毅与好友施一公一起落选,令人不禁联想起中国学术界的某些潜规则。饶毅公开宣布放弃继续参与院士评选,认为自己不做院士,仍能为学术做出贡献,并且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年轻科研人员专注学术,不必过于依赖院士的身份。此后,饶毅在公众场合少谈院士之事,专心于学术和科研。与此同时,他还在微博等平台上,积极揭发学术造假现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