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上海频道
“社区商业在上海”系列故事⑦
百年老宅里,茶咖香与烟火气一同“醒来”
人民网记者 龚莎 邬迪
江南雨意袅袅。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深处,一盏暖黄的灯笼亮起,光晕漫过顾氏老宅深褐色的木梁。曾经空旷、沉寂的老宅里,如今茶香升腾,人声细碎。
顾家第十六代后人顾心瑶正擦拭着一张老方桌。“去年年底进来布置时,”她抬眼环顾,“老宅暮气沉沉,空气不流通,一股霉味。”如今,这座百年的绞圈房“活”过来了。
“对待老宅,就像对待百岁老人一样,”顾心瑶手指轻抚过腰沓门斑驳的木纹,“筋骨不动,气血要活。”
茶咖馆的“金字”招牌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作为顾氏后人,村委改造老宅的计划一出,顾心瑶就站了出来。“改造得严格守着‘修旧如旧’的线,四面有房绞圈而建的独特格局不能破。”左右对称、庭心居中的结构,腰沓门、戧篱笣、墙门间……这些刻着几代人记忆的老物件,就这样原封不动被保存下来。
“气血”怎么活?顾心瑶和团队在不动筋骨的基础上,用软装布置老宅的公共空间。新置的桌椅、灯饰,融着传统意蕴和现代审美,巧妙分隔出不同的角落,一座老宅茶咖馆“初长成”。
“不是纯商业体,”顾心瑶强调,“我们是在固有结构不变的基础上,去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。让每位来的客人,既能‘触摸’历史,又能舒服地体验。”
院内的油纸伞下,“轻煮岁月慢煮茶”七个字好似节拍器一般放慢了来客的步伐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对于茶咖馆的定位,顾心瑶有自己的理解:“既不是简单的城市文化下乡,也不是单纯的乡村资源进城,而是将家族遗产转化为服务社区的文旅载体。”
“3月1号开出来之后,公众号推文帮了大忙!”回忆开业当天,顾心瑶笑意漾开,“当天备的所有材料全部售罄,来了几百个人,老宅里外全部都坐满了。”
互动留影墙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宝山的客人远道而来,银发阿姨们优雅落座,遛狗的年轻人自在穿行于老宅的庭院……这热闹,一度将老宅茶咖馆推至大众点评迪士尼板块咖啡热门榜首位。
老建筑搭配新业态,在沪上各大商圈常见常新,顾氏老宅茶咖馆出圈的门道在哪?“这个问题,是我决定回村创业的关键点。”顾心瑶坦言,“老宅于我,不仅是一座老建筑,更是一种乡愁。当然,的确也有很多客人会拿我们与其他老建筑新业态对比,最多的就是‘一尺花园’,每次我都会回答,我们不是纯商业体,我作为顾家后人,这里传承着顾氏的家文化,保留着老灶头的烟火气,这样的老宅造就的体验场景是不可替代的。”
细品茶咖馆的运营,处处透着对老宅的敬重。158元一套的下午茶,点心做成“毛梗”“牡丹”的雅致模样,也有三十几元一大碗、灶头烧出来的柴火菜饭。
早十点至晚五点半是茶咖馆的营业时间。“怕吵到住在宅里的百岁婆婆,”顾心瑶解释。那位百岁老人,如今成了客人们喜爱的“镇宅之宝”,常乐呵呵地与访客合影。“好白相伐?(沪语:好玩吗?)”婆婆总是笑着问拍照的年轻人。
“我们不是租客,是守宅人。”顾心瑶语气笃定。她主动承担起老宅内公益展厅的维护,与村委共同守护这份家业。
坐在“墙门间”的婆婆们在“噶三湖”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退休阿姨们围坐在“墙门间”,指点着:“喏,阿拉小辰光夏天就在这里乘风凉!”懂行的教授仰头细看堂屋如官帽般的梁架,连声赞叹。年轻人对着“戧篱笣”拍照发圈:“来‘去班味’,打卡百年绞圈房!”
老物件展示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“老宅本身有很强的文化属性,文化做好了,经济效益也能带起来。”顾心瑶看得明白。
“青年创业不是对老宅的‘闯入’,而是让历史保护建筑重获‘新陈代谢’能力。”
顾心瑶的蓝图很清晰:“接待大家来参观老宅,吃吃下午茶,了解绞圈文化,这是基础,下一步,我们计划推出各类非遗手作体验课,把老宅打造成非遗传承交流的平台,做成浦东乡村文旅研学的必经之地。”她比划着,满眼憧憬:“未来,希望能孵化出2-3个结合当地非遗的文创品牌。让老宅的文创产品,代替老宅‘走’出去,影响更多的人,也让更多像老宅这样的老建筑被看见、被保护。”
大漆手作体验“课”上,各式配色的漆扇等待晾干“出炉”。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
暮霭低垂,檐下几盏灯笼宛如老宅温柔睁开的眼。顾心瑶坐在庭心,手里串着茶珠子。“在这里我可以从早待到晚,”她轻声说,“老房子挺养人的。”对她而言,这不仅是生意,还是乡愁,是耕读传家的烟火气,是与百岁婆婆共同的守望。
“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标本式的保护,而是通过青年创新力激活文化内驱力。”茶咖香漫过古老的砖缝,老宅的故事,在人气与茶烟里,悄然续写着新篇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